close

歡迎來到德國1.jpg  

 

    

歡迎來到德國2.jpg

(圖片來源:金馬影展官網

  看影展片最大的趣味,就是各種曾在華語片、好萊塢片看到的主題,有機會看到不同的處理方式,有的也許難以理解,以致於覺得很悶,有的展現很不同的趣味。《寂寞得要死》(Code Blue)也許是前者,《歡迎來到德國》肯定是後者!

  本片是德國第100萬零1個技術移民的故事(是否真是第100萬零1個?誰知道呢?我個人覺得一點也不重要,所以沒去查證)。為了給妻兒更寬裕的生活,胡辛(Hüseyin)離開土耳其的家,隻身來到德國。每天沒日沒夜地工作,只為了能多寄點錢回去。為了孩子的教育,胡辛把妻子 Fatma 和3個兒女接到德國依親。從只能微笑和比手劃腳開始,到漸漸融入德國的生活,胡辛夫婦不但在德國生下第4個孩子,也有了孫子錢克(Cenk)和外孫女嘉娜(Canan),逐漸繁衍成一個大家族。

  雖然取得雙重國籍,有了德國護照,但在文化認同上,胡辛從沒把自己當成德國人。即使他是整個家族裡最早到德國的,但德語卻不是講得最好的。第4個孩子阿里(Ali 應該是譯為阿里而不是阿力吧?)、孫子、外孫女,都在德國出生成長,道地的德國製造。孫子錢克雖然會講土耳其語,真的面對土耳其小朋友時卻不敢開口講;雖然在德國出生、就學,但在踢足球時,卻不知道自己應該代表德國隊或是土耳其隊?

  「歡迎來到德國」應該是對胡辛而言,對阿里、錢克、嘉娜而言,則是「歡迎來到『土耳其』」。阿里出生後第一次回鄉時,還只是襁褓中的嬰兒,因此他對土耳其幾乎沒有印象。嘉娜雖然從不曾回去過,對母親的兒時倒是如數家珍。本片就是以嘉娜的所知,來敘述胡辛一家初到德國的回憶,並從錢克的角度來看回憶的一幕幕上演。

  本片非常幽默風趣,雖然是嚴肅的族群議題,但從頭到尾笑聲不斷!例如穆汗(Muhamed)在移民前夕,得知德國有很~多~可口可樂時,竟然夢到自己躺在床上就有喝不完的可口可樂,後來在德國超市看到超~大~的可口可樂充氣廣告瓶時,情不自禁地擁抱上去,完全忘記之前吸引他目光的曼妙少婦!又如嘉娜在敘述胡辛追求妻子的過程時,因為當時兩人尚在土耳其,該片段也說土耳其語,不敢講土耳其語的錢克竟然懊惱地喊著:「難道這部片不能以德語配音嗎?」錢克的老師讓班上每一個同學標示出自己或父祖來自哪一個國家時,因為準備的歐洲地圖面積太小,只標示了半個土耳其,只好把祖父來自安那托利亞(Anatolia;ανατολή)的錢克的小旗子,放置在地圖外面的白板上,嘔得錢克直瞪白眼!一向是虔誠伊斯蘭教徒的胡辛一家,孩子們因為感受到德國人過聖誕節的歡樂氣氛,懇求也能收個聖誕禮物。但胡辛夫婦哪知道怎麼裝飾聖誕樹呢?家裡的聖誕樹因此寒酸到令孩子們傻眼!……

  族群議題在臺灣是很容易引起吵架的話題,本片的處理不但幽默風趣,也十分溫馨感人。例如初到德國時,胡辛和另一位男士同時走向通關櫃檯,兩人互相禮讓,要讓對方先通關(臺灣人會爭先恐後吧?)胡辛走出機場後,竟然看到有政客(即使只是政客)在機場外用擴音器說:「歡迎來到德國!」胡辛接妻兒來德後第一個租住的房子,入住時房東太太非常親切地對 Fatma 表示歡迎之意,雖然 Fatma 完全聽不懂她在講什麼。德國官方後來還辦了感恩會,感謝上百萬的技術移民對德國經濟的貢獻(臺灣哪一天會這樣跟外勞說呢?),總理梅克爾(Angela Dorothea Merkel)還親自出席哩!

  族群和文化認同,不只是臺灣正面臨的問題,也是美國和歐洲一直上演的現在進行式。好萊塢從來不曾少過這個議題的電影,臺灣近年關於這個議題也漸漸多了起來。但能像本片如此幽默風趣、溫馨感人的,卻不多見(當然啦,也許是我看過的片子太少了>Q<)。我個人覺得本片非常值得一看,也希望會有那麼一天,臺灣能夠這樣溫暖地包容和感謝這些外勞(技術移民?),感謝他們對臺灣經濟,和老殘重病者的照護。聽說本片即將於12月9日上院線,希望它的票房能比我預期的好上多多!

 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
    小女娃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