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姐妹1.jpg  

 

姐妹2.jpg  

(圖片來源:金馬影展官網) 

  你家裡最親近的人,父母、祖父母、兒女……是由誰來照顧?你公司裡最辛勞的工作,是由誰來做?是外傭和外勞嗎?你們平常的相處和互動如何呢?他們是賊星嗎?因為是花錢雇來的,所以高興要他們怎樣就怎樣嗎?會因為不瞭解他們(的習俗、文化……),所以害怕他們嗎?

  類似《賽德克‧巴萊》,《姊妹》裡的議題,也是與種族歧視有關,只是異文化的衝突集中在白人對黑人方面,黑人基於工作需要,倒是盡全力要理解白人的(米妮:不要打小孩,白人父母喜歡自己來!)。較不同的是,本片是一部非常溫馨、幽默的電影。雖然討論的議題很嚴肅,片子很長,但毫不沈重。雖然有幾位幫傭的人生很灰暗,但她們依然堅強面對,態度正面又積極。

 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:在公司裡,最應該巴結的不是有權勢的上司,而是總務、會計、總機這類職務很小,但你每件事都仰賴他們的人。同理,這些幫傭們,是最瞭解雇主喜惡的人,如果雇主對他們不好,他們真的很容易在生活中的任何角落,不著痕跡地整雇主!而這就是我最佩服片中這些幫傭的地方了!不投緣的雇主除了會陷害幫傭外,還會當著幫傭的面,對著外人述說這些幫傭是如何低賤。但與白人雇主們同樣是基督徒的幫傭,卻沒有老是在食物裡加些「添加物」來報復雇主,真是太有職業道德!其實,如果不是沒有錢之類的大環境的因素,像愛比琳(Viola Davis,《騎士出任務》裡的中情局反情報部門主管)那樣能讓孩子自信的,豈不是最好的幼教專家?像米妮(Octavia Spencer,《血染萬聖節》、《絕地奶霸》)那樣廚藝精湛,豈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傅培梅、一個女阿基師(或詹姆士……)嗎?這些職務又哪裡輪得到那些白人呢?她們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呢!當雇主們在前廳的宴會應酬社交時,幫傭們也在後頭交換著經驗哩!

  俗話說,生的請一邊,養的大過天。史基特說:「她(康斯坦汀)養大我」,梅茉莉說:「你(愛比琳)是我真正的母親」!史基特未受邀參加舞會的自卑,只敢跟養母一般地黑人女傭說;梅茉莉的媽媽一天只抱她一次,她的自信全來自愛比琳:「妳很善良,妳很聰明,妳很重要!」白人小孩都由黑人女傭帶大,生活照顧和教養全來自黑人女傭,黑人女傭們疼惜地不時給孩子們擁抱和親吻。但孩子們長大以後成為幫傭們的新雇主,不再跟他們有親密接觸也就罷了,卻還深怕染上他們身上的獨特病菌,真是情何以堪!

  當然也不是所有雇主都在心裡對幫傭們隔離和歧視,也有真心感謝幫傭們的,例如花點錢讓女傭少走點遠路、用所學做出一桌子菜來感謝,或者連幫傭的家人也一併照顧的。也有雇主明明想對幫傭們好,但不敢抵抗輿論的,例如史基特的母親在趕走康斯坦汀時一臉歉疚,事後還派兒子去接她;例如伊莉莎白明明知道愛比琳沒有做那些希莉指稱的事,也明明很需要愛比琳,但卻不敢不趕她走。

  西麗亞在募款餐會上的穿著真是一絕,前凸後翹,事業線又深又長,她到底是真心要來向希莉解釋自己不是小三,想藉著解釋換得希莉那批少婦們的友誼?還是專門來向少婦們示威?少婦們援助非洲饑童也是一絕!這些黑人幫傭們,難道本身或其先人,不是來自非洲嗎?她們一面募款要援助(可能)與黑人幫傭們同文同種的孩子們,一面又嫌他們低三下四?這個募款援助,是用來顯示自己的高尚與優秀的嗎?

  在現今有很多外傭和外勞的臺灣,本片探討的議題顯得隔外親近,不因時間和地點覺得隔閡。再加上片中充滿生活瑣事,對話幽默風趣,更容易打動人心。本片改編自同名小說,我沒看過原著,所以小說與電影之間的比較、對照,我完全無力為之,只能期待方家。

 

ps. 寫在文後~

沒想到人流量那麼低的我,竟然會被選為本期(20111124)的「圈內人推薦」,真是令我害羞啊  謹以這張小圖,表達我的驚喜和謝意哦~

圈內人20111124.jpg  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
    小女娃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